逐梦时节:一周城市生活

第十九届上海市大学生线年举办以来,该活动一直致力于丰富校园文化,拓展美育平台,为戏剧艺术创作注入新活力。校园戏剧的剧本创作体现了学生们对社会的敏锐洞察,对戏剧艺术的时代性创造,以及对于时代精神的回应,具有独特的青年亚文化魅力。本周,我们将通过上海高校戏剧联盟这一组织,了解青年群体推广校园戏剧的实践,以及对戏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。

春夏交替的上海,新绿尽染满城。五月的安福路上,婆娑的梧桐叶宣示着这条街是如何风华正茂,和穿梭在树下的一群又一群大学生一样朝气蓬勃。对于许多热爱话剧的大学生们而言,每年的五月都是他们一年中离天空最近的时光。

5月17日,“第十九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”(下称“大话节”)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·戏剧沙龙如期开幕。“大话节”的举办不仅能展现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而独到的理解,更是吸引话剧观众、培育戏剧人才、以及孵化原创作品的重要平台。本届“大话节”以“奋斗新时代,奋进新征程”为主题,将持续至5月31日。

剧场艺术的复苏和学生剧本原创能力的提升,让本届“大话节”收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——参与竞赛的报名表多达106份,各组别参选剧目共95部,在本次剧本创作组的比赛中,更是首次出现了海外大学生的身影。在最终成功入围长短剧组决赛的19部参选剧目中,有14部是学生的原创作品。

“上海高校戏剧联盟”每年都会在大话节前期的章程宣讲、剧社对接,中期的剧务、票务现场支持,以及后期的活动总结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,陪伴着一届又一届大学生们在舞台上挥洒创作热情,也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们的戏剧梦想扬帆起航。

上海高校戏剧联盟创始于2007年,是一个致力于发展大学生群体戏剧氛围的非营利学生组织。目前,吸纳了来自上海38所高校的60余家学生剧社(团)加入,主要通过线上交流、线下互访等方式,开展剧社间交流。除“大话节”外,剧盟也积极与陆家嘴青年戏剧生活节、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等大型戏剧活动达成合作,为青年带来更加丰富而优质的戏剧资源。

高校学生群体是各大剧场中的潜在观众,更是传承戏剧艺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。当我们在追求戏剧艺术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,例如专业性不足、市场供给门槛过高、群体宣传声量不够等等。上海高校戏剧联盟始终和高校戏剧爱好者站在一起,想其所想,做其所愿,推动多样个体与浩瀚戏剧架起连接。

作为上海高校戏剧联盟的主席,笔者在学生时代就接触到了戏剧艺术——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就读时,学校开设了专门的“教育剧场”课程,这是高一的必修校本课程,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戏剧艺术相关的系统教育。在课程中,老师们会鼓励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优势,例如语言表现力、肢体表达力等,去细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,让我受益颇多,更成为了我继续热爱戏剧艺术,发展高校戏剧联盟的动力所在。现如今,类似的课程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课程中,体现了对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水平和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理念。

对于更多的高校学生而言,因为热爱而参与的戏剧表演渴望能受到专业性的指导,却又苦于渠道的匮乏。在每届大话节结束之后开展的“剧开心”戏剧营活动,能够让每个成员剧社(团)中对话剧富有憧憬与热情的学生参与其中。“剧开心”戏剧营主要从剧目编创制作、表导训练、灯光音效设计操作等台前幕后技术方面,对学员们进行基础教学,活动结束后,学生们也可以将其中所学得的技能融入到各自剧社(团)的日常培训、排练与演出中,为更多非专业学生补齐业务短板,同时也为戏剧行业培育了人才。

就戏剧艺术本身来说,它不能脱离剧场而孤立存在。剧盟成员之一王芃,回忆起第一次来到上海观看戏剧演出时的情景:“我生长的城市戏剧氛围并不浓厚,这让我莫名产生的戏剧热爱显得平白无故。于是当我2020年来到上海读书,就像鱼缸里的小鱼跳进了洞庭湖。我抓住所有机会进剧场。时至今日,我依然记得我第一次进入上海剧场时胸膛热烈跳动的节奏。”

尽管上海这座城市在戏剧艺术市场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,但是走进剧场的成本对高校学生来说并不低。在意识到这一问题后,剧盟通过积极对接上海各大剧场和制作团队,与上海各大知名演艺单位达成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,为大学生群体争取更多优质优惠的高校学生票务福利,鼓励更多高校学生走进剧场,亲身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。

与此同时,由于专业的戏剧信息无法垂直传递给高校学生,高校剧社(团)的戏剧创新也很难被更多的受众看到。上海高校戏剧联盟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和宣传声量,构建起高校戏剧传播矩阵。我们聚焦最新戏剧演出、讲座、活动等信息,打通高校学生群体与剧场、制作团队之间的沟通渠道,为提升社会整体艺术鉴赏力和艺术素养贡献属于剧盟的学生力量。

如今,剧盟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。一代代剧盟人的成长,也伴随着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。在这15年内,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,戏剧艺术从“曲高和寡”到“遍地开花”,不仅剧种更加多元、体验更加沉浸、题材更加丰富、市场更加广阔,更有越来越多的市民,尤其是年轻人,愿意买票走进剧场,感受戏剧魅力。

近年来,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参与到剧本创作和孵化当中。许多90后、95后戏剧的从业者更是走上了大舞台,反映时代的思潮和大众的心声,用艺术的视角和手法,呈现精彩纷呈的故事。当然,现今的戏剧发展对青年一代来说也有着巨大的挑战,观众对于优质的创作、优秀的演员、优惠的票价有更高呼声,这些都是对戏剧从业者提出的新诉求,但目前国内戏剧行业总体仍处于发展期,许多体制机制并未成熟。

上海高校戏剧联盟与其说是一个学生组织,不如说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做一件热爱的事。“日就月将,学有缉熙于光明。”我们幸得戏剧抃风儛润,在剧场领略百味人生;愿还戏剧寸草衔结,助力其在青年一代中推广发扬。我们始终相信,历经一代又一代剧盟人的坚持,戏剧理想的火种将播撒在更多的高校学生心中,戏剧的圣火也将点燃更多片青春的天空。

作者彼得·布鲁克曾在《空的空间》一书中批判了“僵化剧场”,几十年之后他在《敞开的门》一书中又诠释了对即时戏剧的看法,并提出在演员与观众之间建立起观演关系的重要性。在不断探索戏剧新形式的过程中,观众席和舞台表演空间的界限逐渐被淡化,这不仅可以让观众在观看戏剧时产生身历其境之感,更能够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,从而增强戏剧表演的艺术感染力。

作者整理总结斯特拉·阿德勒的表演教学经验,将其归纳为了22堂不同主题的表演课。斯特拉在书中强调演员对戏剧情境的感悟力和想象力,并提出要“做精神的贵族,而非表演的机器”,从而帮助演员在理解角色的基础上去演绎并创造角色。

斯特拉斯伯格在斯氏体系和瓦赫坦戈夫“幻想现实主义”的基础上,进一步拓展并深化了演员表演时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,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“方法派”表演风格。作者指出:“方法派是要求在假设的情境中进行真实行动的一种表演技术。”作者认为演员只有通过亲身“体验角色”后,才能真正的“成为角色”,给观众带来有思想的、富有创造力的演出。

“戏剧”与“剧场”是戏剧学中的两个关键词,作者汉斯· 蒂斯·雷曼是德国著名剧场艺术学家,他所提出的“后戏剧剧场”概念是以去文本化、去中心化、去意义化为显著特征的。书中阐释了非线性剧作、戏剧解构以及反文法表演的深刻内涵,并指出在后戏剧剧场时代,戏剧的文本价值与语言功用再次复苏,在契合时代的同时,也能诠释出戏剧的文化魅力。

这部纪录片聚焦于中国传统表演艺术,讲述了带有中国传统色彩的音乐、舞蹈和戏剧是如何步入全球文化视野的,并从艺术名家与千禧一代年轻观众的视角,来探讨传统舞台艺术如何焕发新的活力,在与时俱进的同时,如何能维系与观众之间的联系,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,达成艺术性与大众性之间的平衡。

北京·展览&论坛|文绿融合 新旧共生——城市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设计之道(论坛开幕直播5.2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