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块纪念铭牌揭开犹太音乐家尘封在上海的往事

路过上海交响音乐厅的行人,时常被一片音乐艺术家围栏吸引,梅百器、富华、桑桐、柳和勋……这些铭刻在围栏上的名字与上海的音乐生活紧密相关,工部局乐队(上海交响乐团前身)首席费迪南·阿德勒也榜上有名,但因史料不足,他的铭牌在制作时缺了生卒年月。

近来,多所欧洲高校启动了二战期间“流亡音乐家”专题,阿德勒的母校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也开设了专题网站,详细介绍阿德勒,让这一空白得以书写。

5月6日,阿德勒诞辰120周年之际,上海交响乐团“90后”首席柳鸣在阿德勒的新铭牌前奏响犹太作曲家阿赫龙的“希伯来旋律”,缓缓揭开了这位前辈的生平谜底。

费迪南·阿德勒生于1903年,1952年于奥地利去世。他曾在维也纳音乐和表演艺术学院学习小提琴,1939年至1947年在沪,其间曾任工部局乐队首席。

二战爆发,大量犹太人离开欧洲来到上海,阿德勒是其中之一。丰富的演奏经验让他如鱼得水,他很快被工部局乐队吸纳,成为乐队首席,同时,他还频频担纲小提琴独奏,与乐队合作,精湛技艺让诸多上海外文媒体赞誉。

当时与阿德勒一起进入上海的犹太难民中,有400多位以音乐为生,一些音乐家到达上海不久就加入了工部局乐队。这些身怀绝技的音乐家为上海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,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,桑桐、丁善德、谭抒真、董光光、李德伦、周广仁等大家都曾受教于他们,为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奠定基础。

2017年,上海交响乐团赴欧巡演,在奥地利蒂罗尔节日剧院遇到一位特别观众——阿德勒之女克里斯蒂娜。她生于上海,两岁左右随父亲离开,再未踏足上海。听闻乐团来奥地利演出,她兴奋不已,连忙送来一份近400页的纪念册。这份纪念册收录了父亲在沪所有演出节目单,以及当时沪上报纸刊登的音乐评论。

6年后,得知上海交响乐团为父亲更换铭牌,加上生卒年月的细节,78岁的克里斯蒂娜发来了感谢视频,“很感动,很自豪,父亲去世71年后,依旧能通过纪念铭牌的落成获得巨大荣誉,他没有被忘记。”

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,曾以文学、戏剧、绘画、摄影、影视等形式在国际舞台传播。曾与犹太流亡音乐家休戚与共的上海交响乐团,也在用音乐语言记录那段“上海奇迹”。

在音乐总监余隆发起下,上海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联合委约作曲家阿隆·齐格曼,以二战期间流亡上海的犹太难民为主题,创作清唱剧《上海!上海!》。

这部新作将在11月的上海世界首演,以铭记人与人不分种族的爱的微光。纽约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以及来自国际舞台的合唱团、独唱演员,将“组团”来上海,和上海交响乐团同台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支国际军团里有一大部分是犹太音乐家。